选择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实录。【谜语引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

  • 题目分类:教师资格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实录。

【谜语引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

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提问】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提问】①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②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③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④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占多少?

【探究实验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提供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探究实验2】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探究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做好数据处理。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小结】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20%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问题:

(1)试说明这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6分)

(2)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加强了实验教学?(7分)

(3)请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7分)

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学生学业评价,首先要具有正确、科学的评价观,符合化学课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学生学业评价,首先要具有正确、科学的评价观,符合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有多样

查看答案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查看答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查看答案

某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某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