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 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节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摘自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1月25日)
材料2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网民的触网年龄愈发提前,约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触网年龄在6—10岁,且八成以上都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接近半数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都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4小时。同时随着网络接入的便捷和普及化,青少年上网地点集中在家庭。
从兴趣点上看,娱乐仍旧是他们最为喜欢的领域,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收获关注满满,但男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男性青少年偏爱动漫、游戏类,女性青少年偏爱影视、明星和购物等。而在娱乐领域之外,学习类内容也获得高度关注,如“做作业/解题”、“科学知识”、“英语翻译”等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关注度均高于“网络小说”、“体育赛事”、“旅行探险”等内容。
摘自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及腾讯公司:《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2018年5月31日)
材料3
韩非子曰:“以道为常,以法为本。”互联网的发展除了需要道德“自律”,更需要的是法治“他律”。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应覆盖到哪里。近年来,从《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到完善互联网法治体系,再到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实践告诉我们:治网之道,法治为本。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前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就有了坚实保障,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就有了可靠支撑。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网络安放在道德“高线”和法治“底线”两个维度限定的“方圆”内成长,让道德信仰与法治观念共融为一种“潜意识”,并默化成一种守法守规守底线的习惯、一种理性成熟的上网修养,在全社会形成风朗气清的上网氛围,互联网的祥和景象才能如约而至。
摘编自《湖南日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18年7月5日)回答问 题:
(1)结合材料1分析,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应如何“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2)结合材料2分析,说明青少年应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如何理解材料3所说的“互联网的发展除了需要道德‘自律’,更需要的是法治‘他律”’?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