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3一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生活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求:
(1)材料二“品红扩散实验”,在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2)完成“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设计片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