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下面是某教师有关《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片段: 进行集体备课时,大家认为,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去搜集有关鸦

  • 题目分类:高中历史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下面是某教师有关《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片段:
进行集体备课时,大家认为,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去搜集有关鸦片战争时清朝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表现,从而自己归结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可能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于是,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以及和鸦片战争相关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自己也利用网络等媒体去搜集多方面的素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师生共同认真搜集、整理好资料的基础上.讲了“清廷与鸦片战争”一课,对历史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展示一组关于鸦片战争的图片,以此揭示课题)一提起鸦片战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屈辱”二字,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今天再次反思这段历史时,除了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外,更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会给中国带来耻辱?究竟谁该对中国的战败负责?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就从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入手,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探究一: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他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如何?他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有何关系?
请学生介绍:①道光皇帝勤政节俭;②道光帝有一定的历史责任感;③道光帝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④道光帝缺乏刚毅的性格,办事不果断,忧郁、迟疑。性格的这一弱点,使其在禁烟时,在“严禁”和“弛禁”之间犹豫摇摆;在战争过程中,又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反复无常。
教师引导:“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大家看1;-1题的角度不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道光帝。应该说,道光帝虽算不上明君,但也绝非昏君。虽然他对鸦片战争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这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一人。当时的晚清已经日薄西山,最高统治者不可能抵挡得住这种外来入侵。
探究二:鸦片战争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抗英的爱国将领,他们的具体表现如何?能否改变中国战败的结局?
请学生介绍:如陈连升、关天培、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的事迹。但爱国将领的反抗也未能改变中国战败的命运。
教师引导: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探究三:爱国将领未能改变败局。那广大人民群众有否进行反抗?为何还是无法改变败局?由学生介绍:各地人民自发反抗的情况,如三元里人民抗英,但这种反抗仅是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鸦片战争不能像后来的抗日战争那样。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获胜呢?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可知清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始终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因此不会也不敢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它的高度专制、极端腐朽、全面落后.注定了其战败的结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归纳得出结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进而得出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评价。(16分)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学习,请勿对照自行用药等】
答案解析:

马上要上课了,某老师看到学生都伸着头看教室外面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这位老师就顺势讲道:“小麻雀是我们的大功臣,因为它可以

马上要上课了,某老师看到学生都伸着头看教室外面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这位老师就顺势讲道:“小麻雀是我们的大功臣,因为它可以吃掉很多害虫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谁能模仿

查看答案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课题名称】勃拉姆斯《据篮曲》【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查看答案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

查看答案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唯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唯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