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给定资料1.2014年9月,《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这标志着上海作为我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制度改革。
高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目标取向是科学性、公平性,确保以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和维护公平。按照此前国务院相关《实施意见》,这项“深改”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在社会上,高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考”,权威性和公平性广受认可。那么,新高考将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
从1952年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建立至今整60年,高考早已演变为一年一度全民大考。这场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公平”的选拔考试如今正在遭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质疑、争议和焦虑。户籍壁垒、加分政策泛滥、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自主招生存先天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考验和威胁着高考的公平性。
工作多年的上班族王筱雨(化名)回忆十多年前高考经历时,对志愿填报中的问题“刻骨铭心”。只因跟A类第一志愿录取学校分数差几分,他就失去进入一类重点院校机会,被三类院校录取。小王的遭遇几乎每位考生都可能经历。事实上,直接影响他所在的老少边穷地区学子进入重点院校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各地的户籍壁垒。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考生的1%。而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机会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质疑正在升温。近年一些重点大学出台自主招生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考生倾斜,然而收效甚微。
综合多个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数量在增加,但进入重点大学比例却在下降。北大教育学院对北京80所高校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录取农村学生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越是高层次院校,农村学生比例越低。比如北京高校京籍学生中,农村学生只占学生总数12%,“985”高校中这一比例降至l.7%。
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比例为0。3%,非农户口学生中0.8%获保送资格。
此外,名目众多的高考加分政策也令人眼花缭乱,而各地涉及加分政策的丑闻近年来不胜枚举。有调查显示,教育部加分规定有l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加分规定接近两百种。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家庭条件对获得保送、自主招生、优惠加分等的机会有很大影响,父母是管理阶层的学生获得的机会是农民层级子弟的7.5倍。
高考“一考定终身”问题仍备受业内人士诟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目前高考升学仍主要靠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大学录取,一名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大学后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换专业,更难申请转学。
2.2012年3月1日,全国9万多“随迁子女”家长发布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公开信,请求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尽快落实。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目前有2700万随迁子女。这些孩子即使在就读地获学籍并生活多年,按高考“户籍”“学籍”双认证规定,他们仍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这一规定与当前重点高校资源分布不均及部分高校招生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合力”,加剧了不同区域间考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公。高考多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状况未获改观。数据显示,39所“985”高校中,北京8所,上海4所,湖南、陕西各3所,天津、辽宁、江苏、山东、四川、湖北、广东等七省市各2所,重庆、浙江、吉林、福建等七省市各1所,河北、山西、河南等13省区为零。“211”大学分布存在类似失衡状态。专家称,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高校招生地域歧视后果显见,贫困地区考生在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比例连年滑坡也就不足以为奇。这种情况下,尽管部分高等院校对贫困地区有扶贫性政策倾斜,但实际上对推进高考整体公平贡献有限。
自主招生中的招录双方权力不对称问题也可能加剧不公平。有学者指出,政策只给学校部分自主招生权,却没有扩大学生选择权,缺乏双向对等,不利于公平。一个极端例子是,湖南省体育局曾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国家二级运动员”百米跑成绩竟比国家规定多7秒,还不如普通小学生。而这种现象与长期以来二级运动员审批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执行有关。
不少专家认为,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高考公平,关键在于改革录取制度而非高考考试本身。
一些专家认为应废除招生指标体制,采用统一考试、平等录取原则;对精英学校可在统考筛选基础上增加自主考试;对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考生,可暂时实行同比例录取,大学在这些地方招生比例应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浙江省在2012年的高考中有个新的尝试。据悉,2012年浙江省在高考录取中将“三位一体”的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扩展到l7所高校。‘,--位一体”指高校将考生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成绩等三项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按综合分择优录取。这一模式作为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尝试,备受关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录取制度应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元性,考生和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程序公开透明。
曾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认为,高考改革不在于考和不考,重点在于“怎么考?考什么?由谁来考?谁来规定这个录取标准?”他建议教育部适度放权,主要负责制定高考法规政策,然后监督查处严重违规者。
也有学者认为,高考不应过多承载改变命运的功能,因为如果仅凭高考才能改变命运,意味着民众在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
在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眼中,高考应成为学生自主的求学选择,而这需要拓宽多元成才空间,缩小行业问、岗位间福利待遇差距,同时打破学历社会,引导每个人关注教育的内涵,而不是教育对人身份的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认为,高考一直在改革和探索,但无论怎么改,注重公平公正的原则底线不能突破。在他看来,任何可能挑战公平公正的变革都应该叫停。
3.有网友在微博贴出一份2011年北京市部分重点小学“幼升小”的择校费清单。清单显示,北京市景山学校择校费高居榜首,高达25万元,紧随其后的北大附小l8万元、实验二小l7万元。据了解,该择校费是北京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最高3万元)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无怪乎有人形容,想上好学校,得“三拼”:拼爹、拼钱、拼命。
对此,有学者愤怒地表示:“由于这一收费是违法的,所以主管部门、学校均不承认,采取‘不报不究,的态度。因此,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择校尚有‘三限’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反而陷入无从规范、无法无天的状态,巨额择校费的收取、管理、使用从不公开,成为特别混乱、问题特别严重的‘黑洞’。”
事实上,北京地区择校费也正在呈现快速上涨态势。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费用已从七八千元涨到一万元、两万元、三万元。2000年,北京市出台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即招收择校生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3万元)”原则。以此为参照,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费很自然地固定在3万元的标准线上。
当然,这是“官方标准”,但由此拉开了择校费的口子。
“越收越放肆、越没事儿。”已故的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特邀委员王晋堂生前谈及“三限政策”时曾明确指出:“慢慢地,把‘违法’的事情‘合法化’了,尽管是‘有限’合法化。其后果是高中收、小升初收、入小学也收,甚至入公办幼儿园也照收不误。”
2010年年底,教育部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但北京、广州、南京等地中小学择校费用不降反升。最近一项调查表明,近年北京“小升初”择校准备费用至少递增30%。
4.2012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浙江公办中小学择校率坚决要降到5%以下,同时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这意味着“择校费”今后将在浙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该负责人解释,今后,公办学校在核定的班额内,如有多余学额,一律通过摇号确定招生名单,“今年秋季开始,这一政策将在全省陆续贯彻执行”。
据悉,由浙江省教育厅与省政府纠风办、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乱收费的通知》已下发到各地市教育局负责人手中,各地的具体政策也陆续出台。“目前,除城市学校住宿费外,浙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无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计财处的张华良说,现在浙江鼓励“择校到民办,公办不择校”。
2012年起,浙江将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实现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对择校乱收费行为,一经查实坚决纠正,并实行退钱不退人的办法,让乱收费者‘赔了夫人又折兵’。”张华良说。根据“阳光招生”,浙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划分学区,并确定公办学校就近招生的范围和人数。每年招生前,各地要把学区划分、入学资格、报名时间等向社会公布,招生结果也要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浙江还将建立完善捐赠资金审核鉴证制度,坚决反对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如发现属于与择校相关的变相乱收费,除按有关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规定处理外,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治理择校乱收费,浙江还开出几剂治本的“药方”: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各初中。“多管齐下,就是要确保高烧不退的‘择校热’降温。”浙江省教育厅一负责人说。
对浙江省打击择校费的“新政”,有人评论说:“公办学校收取择校费,早已是‘千夫所指’、备受诟病,然而家长又为什么要放弃让孩子接受均等义务教育的机会,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去择校?说白了,这是教育资源失衡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造成的。重点学校意味着有好的学习环境、高的教学质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家就一个孩子,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靠一纸行政命令,取消择校费,往往简单有效,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取消之后政府部门不知道该做什么。人们痛恨择校又乐此不疲,是因为对低质的教育服务的不满,对接受优质教育服务的强烈需求。”
5.“开学发现又少了几个!”福州永泰葛岭某希望小学的叶老师说,这几年,每学年的生源都在逐年减少,前几年还有620多人,现在剩下不到一半。“现在我一看到学生的转学申请就伤脑筋,生源再缩减下去,学校就要被撤并了。”
这所学校的遭遇在福建的农村学校中并非个案。近年来山区乡镇农村中小学,每年进入学校的新生越来越少,一些学校甚至面临生源枯竭的严重局面。许多学校3年前的学生数在500人以上,到现在下降到l00人以下。据了解,因生源不断减少,近年来,福建省撤并农村中小学校点4000多个。
另一方面,城里的学校却不断爆满。“前几年每个年级只有6个班,现在翻了一番。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生源地并不在县城。”永泰县城某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孩子值得!”这是家长们的回答。据了解,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长期在城里租房“陪读”,造成这种“陪读式”进城的原因有多种,农村城市学校办学质量的差距,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引发的人口流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2003年以来,泉州市每年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就达到5万人以上,这些都是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另外还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商、定居,数量难以统计。据悉,许多山区乡镇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学适龄儿童在外入学。德化县有70%的人口集中在城镇,绝大多数青壮年在城镇务工,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全县88%的小学生、93%的幼儿园孩子集中在城市。剩下的部分则分散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地带。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并且义务教育阶段同样免收学费。这打破了城乡教育相互隔阂的状态,农村孩子进城就学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普遍。
福建省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有着漂亮的教学楼,但一些基本办学设施仍相对不足。教室、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与城区小学拥有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标准操场等设施相比,这些学校就显得“可怜巴巴”。
“好多年都没来新老师,现在学校的老师大都在45岁以上,年龄结构偏高,学历相对低。”永泰县一所山区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除了硬件方面差距外,软件差距也显而易觅.。学生少造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投入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降,进一步丧失吸引力,加剧生源的流失,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专家指出,从表面上看,这个矛盾的主要症状集中于农村,但是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则必须着眼于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和重新配置。
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福建省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突破口,“撤点并校”就是应运而生的较为成功的模式。“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要解决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就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但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因此要加大引导,并扩大城市学校的接收能力。”福建省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在撤点并校的同时,从满足城市化、工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城市教育,适应人Vl流动的变化,满足进城孩子的需求。
6.“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一句看似调侃的话,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称,幼儿园入园难、人园贵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北京超过五成的公众认为人园难、入园贵“非常突出”,居35个城市之首。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2009年稍有上升,也仅为50.86%。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短板”。
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政府投入不到位,必然会出现这个问题。据他的统计,目前各地民办幼儿园占到60%以上,单位办幼儿园有20%,公办幼儿园比重低,接受能力自然有限。广东惠州市科协主席黄细花表示,从“人园难”和“入园贵”中,可以看出至少两个问题。一是现有学前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较为滞后,二是在政府资金投入、办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幼教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均较为缓慢和滞后。
目前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居民需要,而各级政府对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是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出现“短板”,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没有专项教育经费投入,许多公办幼儿园生存面临危机。
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龚玲就对此颇为担忧:公办幼儿园大多属于差额拨款单位,政府财政只能保证70%的正常开支,其余部分靠自筹;资金的缺乏就使得学前教育整体发展薄弱,一些师范类幼教专业毕业生一部分改行,一部分到小学教书,还有一部分自谋职业,致使大部分幼儿园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配备标准。
7.“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显然是违背常识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既与幼儿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有关,更与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不足有关。在优质公办幼儿园日益成为社会稀缺资源前提下,我们看到了各种怪状:彻夜排队报名、家长“比赛”交钱、“条子生”泛滥……而隐藏其后的一个事实是: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幼教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仅为l.3%,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东南亚的泰国(16.4%),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共投入不足,幼儿园的运营开支就不得不转嫁到社会,由家长埋单。如此一来,近9成公众赞成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就在情理之中了,也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
事实上,幼儿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性和社会公益性,政府对幼儿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常识。通过对近9成公众赞成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观察,可以看出,公众期盼政府担当起幼儿教育责任。我们知道,学前教育在全世界普遍受到重视,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即使那些没有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公立的幼儿园收费也是很低的。正因为如此,幼儿园应当体现社会福利功能,是当下社会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而不是让家长们“望天价幼儿园而兴叹”。也就是说,近9成公众赞成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需要政府做出积极的回应。
“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还隐藏着公众对起点公平的忧虑。可以说,幼儿园已演绎成幼儿阶层分化的分水岭,由于金钱和权势作祟,幼儿教育El益昂贵和贵族化,使得从幼儿阶段孩子就开始“阶层分化”,而其更严重的后果是,给懵懂的孩子纯洁的心灵投下了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的阴影。家长之所以对幼儿园入园难产生诟病,可以说是被阶层分化变相绑架的结果。
教育是决定社会分层结构或促成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对于社会上层成员要防止向下流动而言,还是对于社会下层成员要实现向上流动而言,都必须在教育上取得优势。教育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流动方向和社会地位高低。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也正因为如此,不少父母才为幼儿园高学费所“绑架”,也由此产生不少烦恼和忧虑。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提出了我国教育的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三、作答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主要表现。(1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拘泥于具体事件,不超过250字。
2.“给定资料3~4”说明了择校费问题在我国不少地区都广泛存在。请你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择校费存在的根源,并就在择校费问题上政府应当进行哪些努力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20分)
要求: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明确,400字以内。
3.假设你是某市教育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你市中小学中有不少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的学生,为此,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帮扶活动。请拟写一份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25分)
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具有实用性,不超过400字。
4.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过:“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结合“给定资料,,和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①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②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③总字数为800~1000字。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学习,请勿对照自行用药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