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案例:阅读下面学生的高考习作,完成第题。且以作品论英雄①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

题目内容: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高考习作,完成第题。 且以作品论英雄 ①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②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 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读安东尼奥人品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 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代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④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 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一一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作品”,而是“不朽的文人”。 ⑤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问题: 请指出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查看材料

答案解析: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或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C.《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或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与...

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与...

查看答案

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

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

查看答案

根据设计图想像未来家的样子是()。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无意想像D.空想

根据设计图想像未来家的样子是()。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无意想像D.空想

查看答案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