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回答第l6小题。 案例: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

  • 题目分类:初中语文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回答第l6小题。
案例: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揣摩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情。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来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悦,而此时作者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自己孤寂的心情。“西风”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却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符。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也就不言而明了。这里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景物上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同学们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些许美丽飘逸。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的作用。(10分)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10分)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汉字习字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甲骨文。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汉字习字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甲骨文。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

查看答案

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原则

查看答案

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

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

查看答案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A.《金色花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某教师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按照要求答题。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阅读以下某教师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按照要求答题。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