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

  • 题目分类:教师资格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预习提示

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斗争。 描写这类关系的作品,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读时注意思考: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思考探究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积累拓展

三、解释下列子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单元介绍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角度,写出你对《狼》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

教师围绕“体悟革命文化”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下列适合的是( )。

教师围绕“体悟革命文化”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下列适合的是( )。

查看答案

教学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教学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查看答案

下列谱例采用了哪种旋律发展手法?

下列谱例采用了哪种旋律发展手法?

查看答案

(1)作为教师,针对李某出现的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法。(2)针对李某的这种情况,在运动中应如何预防

(1)作为教师,针对李某出现的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法。(2)针对李某的这种情况,在运动中应如何预防

查看答案

A、B两点分别在四x2+y2- 6x+16y- 48=0和x2+y2+4x-8y-44=0上运动,A、B两点距离最大值( )。

A、B两点分别在四x2+y2- 6x+16y- 48=0和x2+y2+4x-8y-44=0上运动,A、B两点距离最大值( )。

查看答案